第661章_如果这是宋史
顶点小说 > 如果这是宋史 > 第661章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661章

  这个崛起自白山黑水之间的塞外种族在最后时刻保持了铁血风格,却没法改变灭国时的惨痛经历。说它的建立,起于反抗,过程神勇,让人不自禁地为之鼓掌叫好。事实上我们也这样做了,一如当时为完颜阿骨打的喝彩。

  可是穷人乍富之后就迅速迷失了自己,为了利益最大化,压西夏灭北宋,惨酷荼毒无所不用其极。赵佶父子哪怕再有错,就真的值得用困饿污辱杀戳灭国来报复?还有那些皇族的无辜女子,她们又有什么不对?!说到底,女真人无非是举世无敌之后兽性发作而已。

  人在江湖,有时是要信命的。人在做,天在看,一切都有报应。说没有?看事实。当年宋太祖赵匡胤平定天下,不杀一降王。轮到赵光义,杀李煜逼小周后毒钱俶,杀德昭、德芳、廷美,坏事做尽。开封沦陷时北宋皇族,也就是他的直系后代的命运众所周知。

  金国怎么对北宋的,蒙古人就怎么还给了他们。

  而元世祖平灭南宋,免去宋帝系项牵羊的俘囚之礼,授上司徒,封瀛国公,日支羊肉1600斤供养南宋皇族,可称丰厚。即使后来有宋人以宋帝旗号造反,蒙古人也没有借机加害。对世仇金国,窝阔台合罕的命令是:“除完颜氏以外,余皆赦免。”可见杀戮的对象只是金国皇室。

  日后朱元璋兴起,元顺帝逃归沙漠之后,其子孙数百年绵延不绝,这难道不是证据吗?冥冥天意之中,谁敢说做了事不用买单?!

  金国灭亡了,实事求是地说,除了女真族之外,没有谁怀念它。它留在史书中的印迹,除了鲜血、暴戾、破坏之外,很难找出其它的闪光点。最起码不像蒙古,蒙古人在史书中留下的印迹,除了鲜血、暴戾、破坏之外,还有广阔的胸襟、恢弘的气度、不变被征服者的衣冠、不限制宗教。而这些,也同样适用于辽。

  金?

  不让人愉快。

  至于说文化贡献什么的,就更加可怜了。大金国百余年间雄踞东亚,是世界最强国。再四百余年后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,居然又回到白山黑水间,过着和完颜阿骨打早期一样的日子了。这说明了什么?没文化真可怕,在刀枪上输了之后,只能被打回原形。

  金国无文化。

  蔡州之战结束,塔察儿和孟珙重新强调了友谊,平均分配了战利品,包括金哀宗没有烧完的尸骨,各自回国交差去了。

  于蒙古而言,塔察儿带回来的东西很一般,全在意料之中,只需要签名查收就可以了。对南宋则不然,南宋举国上下欢庆若狂!

  金哀宗的尸骨被奉献于太庙徽、钦二帝的遗像前,算是为两位“落难”祖先报仇血恨。孟珙还顺手牵羊抓回来金国的参知政事张天纲,赵昀派人去羞辱之——“有何面目至此。”同时祭扫河南祖宗陵园的准备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。

  一切都预示着南宋的春天到了。

  不止是灭掉了金国,更重要的是赵昀终于亲政了。十年,整整十年的时光,他一直坐在皇帝的宝座上沉默着,一语不发,作垂拱状。

  这时,史弥远终于死亡。

  史权臣死了,对于他的死,笔者无言,南宋也无言。他做得实在太成功了,不禁让整个国家沉默,也让任何想诅咒、想痛斥的人说不出什么。在他的任期间外部发生了那么多的事,他都很清醒地应对了,历史证明,就像直到蔡州之役时才答应蒙古联合灭金一样,他的选择总是那么的恰到好处。

  不吃亏。

  能指责他什么呢,无非是把南宋搞得更加文适武僖,加倍的死水一潭。可这说到底,又不是自他而始,他只有连带责任,不必论杀论剐地上纲上线。如果实在要加他罪名的话,是压制。史弥远听任外部世界千变万幻,他只冷静旁观。

  现代人都知道,不能与时俱进的,只能被时代淘汰,南宋看似在紧要关头痛打落水狗,既灭了世仇,还交好了蒙古。

  其实,大谬不然。

  这些都是后话,南宋这时的主题是庆祝,是自豪。尤其是赵昀本人,他雌伏十年,早就有了自己全盘的打算,正好一一实施。第一,确立史弥远的历史地位。这至关重要,要知道他之所以能当上皇帝,完全是史弥远一手策划的,如果史弥远是错的,那么置他自己于何地?

  所以当有人弹劾史权臣时,赵昀统统不听,反而为其歌功颂德,树立成南宋的政坛偶像。

  反对声很快就平息了,因为史权臣的敌人本就不多,基本上都在活着的时候被他本人处理了。至于世间所有事物的估价者道学家们,也对他没什么恶感。

  史弥远一生不与道学为敌。

  于是乎,史权臣比之前的韩国戚要幸运得多了,名列宋史的正臣栏,不必去与秦桧、张邦昌之流为伍。怎样,生前身后都妥妥当当。

  真聪明人也。

  赵昀也很聪明,他保全了史弥远,却狠抓史弥远的党羽。只用了很短的时间,朝廷的中下层干部成功大换血,权柄快速回到了皇帝本人手中。

  可以开始办点实事了。

  一个重要的议题摆上桌面,由一个投降的金国将领提出,简称为“据关守河”。具体指的是把南宋的国境防线从淮河、大散关一线,向北推进至黄河、潼关一线。这样会把北宋的三京,东京开封、南京归德、西亦洛阳都重归版图。

  如果能成功的话,会大致上恢复北宋当年的疆域。

  这太诱人了,尤其在报仇血恨自信提升的当下。每一个南宋人都心痒难搔起来,这真的可行吗?朝中很快分成主战、主守两派,各自列举了一大堆的理由,支持或主动,或不动的对策。

  主守的人是史嵩之,他有那么点私心,雅不愿在他伯父之后有人迅速立功,成为新一代权臣。他说,中原早已残破,军队北进无法自给自足,完全得从南方调运。眼下南宋本就国力空虚,根本无法支撑,尤其此举是与蒙古争利,无异于虎口夺食,小心为蒙古南侵制造理由。

  平心而论,他说得有些道理。可千载一时的机遇出现了,真的要眼睁睁地放过吗?军方赵范、赵葵兄弟,新任宰相郑清之都提意当机立断,马上出兵抢地盘。

  支持他们这一观点的,是蒙古军队近期诡异的动向,他们静悄悄地向更北的北方运动,对中原大片土地视而不见。

  蒙古贵为大陆有史以来版图最广袤的国家,其领导人要下的棋实在是太大了。黄河流域、长江流域诚然是大片土地,然而却不能始终只关注这一块区域。

  首要的世仇大敌金国被消灭,已经完成了蒙古的宏观意图。现在,他们必须得把目光投射到其它的区域里去。

  比如高丽,比如钦察。

  说来高丽纯粹是无妄之灾,它好好地在朝鲜半岛上过小日子,突然间一伙金国败兵逃了进来,紧跟着蒙古人也到了。

  高丽国王住得很偏,对市场行情却很了解,他第一时间向成吉思汗效忠,带人帮着蒙古人把金国逃兵给灭了,同时检查国库,决定每年给蒙古人上贡。这让成吉思汗很满意,高丽顺利渡过险关。可随后就被一个偶然事件打破。

  高丽的治安差了些,蒙古使者在路上被强盗杀了。高丽方面集体冷汗,商量的结果地球人都知道,他们理直气壮地宣称啥也不知道。恰巧当时花剌子摩不顾一切向蒙古挑衅,蒙古军除少量留守之外倾巢出去西征,连木华黎都只有一万多嫡系,哪有空理会且偏又远还穷的高丽?

  一连七年信使不通。

  窝阔台上任,派人一连攻下高丽40多座城,嗯,高丽的城小了点,不必惊讶。高丽人又服了,蒙古留下72个官员撤军。一年后,72人全部被杀,高丽人又不服了。蒙古人再打过去,很不巧,主将居然被流矢射杀了。这下子高丽人心气大增,居然冲出朝鲜半岛,杀进了蒙古人的辖区。

  这事刚好发生在公元1233年,也就是蒙、宋联手灭金时。小小的高丽人在背后舞刀弄枪,蒙古人快气疯了,他们当然得先解决这些。

  同时得兼顾钦察草原。

  术赤死得太早太突然,金帐汗国的压力大增,身在异域,不进则退,蒙古人为此招开全族大会,商量怎样解决。

  不知是出于怎样的心态,或许都是草原地貌的原因吧,蒙古人对中亚、钦察一带地区的兴趣明显比黄河、长江流域内的汉族聚居区浓厚。

  这次举族大会定下了一个空前绝后的决策,为了西方,蒙古黄金家族的所有支脉、万户以下所有那颜的长子全部聚集出征。

  引用《元朝秘史》中的有的原话是——“……其诸王内教巴秃(拔都)为长,在内出去的教古余克(贵由)为长。凡征进去的诸王、驸马、万千百户,也都教长子出征。这都教长子出征的缘故,因兄察阿歹(察合台)说将来:长子出征呵,则人马众多,威势盛大。闻说那敌人好生刚硬,我兄察阿歹谨慎的上头,所以教长子出征,其缘故是这般。”

  这种语言风格很有特色,元朝百年之后,到了明朝初年,朱元璋他们说话也这个味道。限于篇幅,不然把朱元璋立在太学里的一块训诫碑原文录上来,可以互相印证。

  长子西征名义上以长子中的长子拔都为主帅,实际上的前军主帅是横扫欧亚,不久前还随成吉思汗攻掠过那土地的速不台。

  这场声势空前浩大的西征要在第二年,公元1235年时才展开,可准备工作要提前很多,至少兵力都在向西方集结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ddxs6.cc。顶点小说手机版:https://m.ddxs6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